来源:一游网发表时间:2011-10-28 15:32:47发布:一游网
从拉动“文化内需”到改善“文化民生”, 从加快技术升级到产业全面整合,从贴近群众需求到中国文化走出去,从创造自主文化品牌到打造国家文化形象……我国文化产业在危机中寻找生机,在逆境中谋求发展,产业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不断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体制改革、市场竞争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在中央决策层的期待和战略意图当中,不仅要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还要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投资热点:
文化产业受青睐
在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业全面受挫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和兴趣日益增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量(增加值)的预期目标为3万亿元,占同年GDP的5%左右,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说:“从1993年开始,我们在中国做了很多风险投资,投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从狭义上来讲是媒 体企业,包括百度、腾讯、搜狐等,专业型如搜房、当当等。1998年我们开始引进了国外的版权,和中国的时尚集团合作,出了消费类的杂志。在5年前又开始投资电影,投了像《高考1977》、《山楂树之恋》等影片。”
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认为,文化产业大致分为传媒和娱乐:“比如说我们投资的盛大和完美,其实它就是一个娱乐性行业,完美是我们投资 了800万元资金后,10个月以后,这个公司就上市了,现在光完美一家企业,就占据整个中国动画出口的75%,完美市值也达到40亿美金左右。”
“娱乐行业有个特点,用行业术语就是潜在市场无限。从过去3年来看,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就是电影业,3年来平均增长率超过50%。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今后的5年里,电影将会是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不是最高也是最快的。” 阎炎说。
成都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熊锐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投资30多亿元,把购物中心主体化和旅游中心主体化相结合的传媒产业园区已经真正做到了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跨越,“利用我们的传媒手段,产生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然后把它栏目化,用品牌效应去让市民接受它。”
政府主导:
推动电影业长远发展
自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之后,今天,文化产业在中国已经上升为必须大力发展的国家战略性产业。
身兼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巡视员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执行董事长两职的谷国庆认为,电影在中国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2007年中国贺 岁档是7亿元票房,2009年是9亿多元,2010年达14亿元左右,今年可能会达到20亿元,可以说中国收入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提高是同步的,另外电影 需求和电影设施以及进口影片都在不断发展。”
“我们一些产业单位都是事业单位,比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每年给农村的放映设备发放大概是十亿元左右。然后每年给放映员三亿元左右的财政补贴,也就是说每放映一部电影要给100—150元的补贴。同时国家差不多给每个县和乡镇都配备了电影放映车。” 谷国庆说。
具有政府官员和商人双重身份的谷国庆对电影事业在中国的情况颇为熟悉和了解,在2003年之前,中国电影在全国的收入才9.8亿元,2010年 达到102亿元。2003年中国所有城市拥有影院总共是1700多座,今年差不多有3400座左右,同时拥有银幕8400多个。
“过去我们都是单厅,就一块厅一块银幕,现在平均一个影院有三个厅,个别的有十多个,因为银幕越多放的就越多,音乐有不同风格,电影也一样。现在看电影主要是13岁到50岁,他们的需求不一样,他们选择多了,我们的收入也多了。”谷国庆说。
2003年以前,中国电影数量不足百部,2010年达到532部,可是上映的却只有200多部,对此,谷国庆解释道:“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银幕来放映。”
根据文化部提供的调查数据,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中,有33个制定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2个制定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3个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个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或促进会。
很多电影公司的介入,推动了中国电影大片的发展。2003年中国的第一个大片《英雄》震动世界,创造收益达2.5亿元,仅次于前一年的《泰坦尼克号》,开创了中国制造大片的先河。